第三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文章目录
  1. 1. 信息系统建设
    1. 1.1.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2. 1.2. 系统开发方法
  2. 2. 计算机网络知识
    1. 2.1. 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
      1. 2.1.1. OSI七层协议
      2. 2.1.2. 网络协议和标准

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 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设备采购、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和运维服务。系统集成是指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等技术和产品集成为能够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系统。
  • 1、立项阶段
    • 概念阶段或需求阶段,概念形成过程,根据用户单位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需求分析过程,即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经评审、批准和立项
  • 2、开发阶段
    • 1、总体规划阶段:已立项阶段所做的需求分析为基础,明确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导信息系统开发,优化配置并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通过规划过程规范和完善用户单位的业务流程
    • 2、系统分析阶段:目标是为系统设计阶段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及系统初步方案。
  • 3、运维阶段
    • 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以后,就进入了运维阶段,要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系统维护是不可缺少的工作,维护可分为四中类型:
    • 1、更正性维护
    • 2、适应性维护
    • 3、完善性维护
    • 4、预防性维护
  • 4、消亡阶段
    • 开发一个信息系统并希望它一劳永逸地运行下去是不现实的。企业的信息系统经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系统更新改造,功能扩展,甚至报废重建等情况,当系统正在适应当前环境,或没有必要再进行维护,系统就进入了消亡阶段

系统开发方法

  • 系统开发时,为了更好地控制时间、质量、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及到达用户满意,除了技术,管理等因素外,系统开发方法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 常用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

  • 1、结构化方法

    • 结构化方法是早期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开发方法。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应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地依次进行,前一阶段是最后一阶段的工作依据;每个阶段又划分为详细的工作步骤,顺序作业。
    • 每个阶段和主要步骤都有明确详尽的文档编制要求,各个阶段和各个步骤的向下转移都是通过建立各自的软件文档和对关键阶段,步骤进行审核和控制实现。
    • 瀑布模型就是结构化方法中的一种
    • 优点:
      • 理论基础严密,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 缺点:
      • 开发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要求在开发之初全面认识系统的信息需求,充分预测各种可能发现的变化,但这并不现实
  • 2、原型法
    •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与结构化方法不同,原型法认为在很难一下子全面准确地提出用户需求的情况下,首先不要求一定要对系统做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而是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终系统需求。
    • 抛弃型原型: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放弃不用了。
    • 进化型原型: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化成最终系统。
  • 3、面向对象方法
    • 随着应用系统日益复杂庞大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日益成熟,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以其直观,方便的优点获得广泛的应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主要分为分析、设计和实现三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都使用同一套工具完成。

计算机网络知识

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

OSI七层协议

  • 1、物理层:该层包括物理联网媒介,如电缆连线连接器。该层的协议产生并检测电压以便发送和接收携带数据信号。具体标准有RS232、V.35、RJ-45、FDDI
  • 2、数据链路层:它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直接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割层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常见的协议有IEEE802.3/.2、HDLC、PPP、ATM
  • 3、网络层:其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地址(例如,IP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例如,网卡地址),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在TCP/IP协议中,网络层具体协议有IP、ICMP、IGMP、IPX、ARP等
  • 4、传输层:主要负责确保数据可靠、顺序、无错地从A点到传输到B点。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选择网络层提供最适合的服务;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具体协议有TCP、UDP、SPX
  • 5、会话层: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持通信,以及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如三种数据流方向的控制,即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常见的协议有RPC、SQL、NFS
  • 6、表示层:如同应用程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官,在表示层,数据将按照网络能理解的方案进行格式化;这种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网络的类型不同而不同,表示层管理数据的解密加密、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常见的协议有JPEG、ASCII、GIF、DES、MPEG
  • 7、应用层:负责对软件提供接口以使程序能使用网络服务、如事物处理程序、文件传送协议和网络管理等。在TCP\IP协议中,常见的协议有HTTP、Telnet、FTP、SMTP

网络协议和标准

  • IEEE 802规范定义了网卡如何访问传输介质(如光缆、双绞线、无线等),以及如何在传输的介质上传输数据的方法,还定义了传输信息的网络设备之间连接建立、维护和拆除的路径。
  • 802.1:802协议概论
  • 802.2: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协议
  • 802.3:以太网的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
  • 802.4:令牌总线Token Bus协议
  • 802.5:令牌环Token Ring协议
  • 802.6:城域网MAN协议
  • 802.7:FDDI宽带技术协议
  • 802.8:光纤技术协议
  • 802.9:局域网上的语音/数据集成规范
  • 802.10:局域网安全互操作标准
  • 802.11: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协议
  • 以太网规范IEEE 802.3是重要的局域网协议,内容包括
    • IEEE 802.3 标准以太网 10MB/s 传输介质为细同轴电缆
    • IEEE 802.3u 快速以太网 100MB/s 双绞线
    • IEEE 802.3z 千兆以太网 1000MB/s 光纤或双绞线